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人类视力损伤的情况仍然相当严重。全球约有2.85亿人被定为视力受损,其中约有3900万人是盲人。值得庆幸的是,80%的视力受损情况现在可以治疗或治愈,除非是完全失明,特别是严重的视网膜退化的情况。
目前牛津大学的实验室测试证明有可能恢复盲人的视觉功能。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的一项研究中,由Samantha de Silva领导的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展示了如何恢复人们以前认为的无法逆转的失明患者的视力。
研究人员写道:“由于光感受器细胞的逐渐丧失,遗传性视网膜退化可能会导致失明。我们的研究用腺相关的病毒载体来评估人类黑色素的视网膜传递,并将视网膜细胞作为视网膜退化的模型。”
利用基因疗法,研究人员在眼睛后部发现了一种病毒载体,这种病毒最初对光线并不敏感。这种病毒载体引入了一种叫黑色素的光敏感蛋白,它能使这些残余的视网膜细胞对光线做出反应,并将视觉信号传递给大脑。
研究人员在患有色素性视网膜炎的老鼠身上进行了实验,色素性视网膜炎是年轻人失明最常见的原因之一。研究人员通过这项实验使失明的老鼠维持了一年多的视力。老鼠表现出高度的视觉感知,能够识别环境中的物体。
更值得注意的是,de Silva和她的同事也成功地对一个电子视网膜进行了测试。结果他们观察到这种基因疗法可能更简单,也更容易实施。
研究人员也已经在其他与年龄相关的失明的人身上进行了类似的实验,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这种试图治疗遗传性视网膜失明的基因疗法。de Silva指出实验的结果证明这种疗法会给失明的患者带来很大的希望。
她在一份新闻稿中表示:“我们诊所里有很多失明的病人,他们有能力利用相对简单的基因程序来恢复一些视力,这是值得我们期待的。我们下一步将开始临床试验,以评估病人的情况。”